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开通社交媒体账号“人大刚子”,成为线上治校新样本,迅速引发关注。短短几天,“人大刚子”已涨粉至9万多,评论区内部分建议得到落实。
高校工作人员开通个人账号,并非孤例。中国人民大学餐饮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祚荣早自2023年起便开始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师生互动,粉丝量已超两万。
有人大学子对这位书记评价颇高,还有公共政策专家向南都N视频记者指出,“人大刚子”账号的开通是一次高校治理新探索,具有示范作用,启示其他高校应该有更好的互联网思维,了解青年学生需求。也有观点认为,这个账号的走红是否反映出传统校园治理中信息传递渠道的利用效率存在问题,或是渠道本身缺乏来自学生的信任。
“人大刚子”账号。
评论区部分建议获落实
“人大刚子”账号开通后,许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在评论区留言提建议。曾有学子提出,“可以给通州校区的食堂增设新鲜面点和水果吗?”“人大刚子”回复道,“刚问了餐饮中心,说地下一层有水果吧,他们还会不断改进,在用餐区放水果。”
随着评论数的增加,中国人民大学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也纷纷“下场”,主动回复学生、校友们的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向南都记者表示,张东刚曾在开会时说明,希望职能部门能够主动去了解学生需求并尽快回复。这名工作人员也肯定道,“多了解学生们的建议,也能促使我们工作做得更好。”
中国人民大学餐饮服务中心安全质量监管项目部的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从评论区筛选出餐饮类诉求客观上会增加一些工作量。“不过及时了解学生诉求,也是职责范围以内的事。”
该餐饮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补充道,若在评论区看到一些呼声比较高的建议,他们会及时进行整改。“比如说,此前有学生建议在通州校区食堂增加果切,我们当晚便开始准备,周一便上新了果切。”
而此事也得到了学生的证实。9日,有学生发帖称在通州校区食堂吃到了果切。这名学生告诉南都记者,“北区食堂一楼的果切是从这周一开始有的,西区食堂还没有探索,永远拥护刚子。”
有学子发帖称在通州校区买到果切。
不仅如此,还有学生曾在“人大刚子”评论区反馈,称他在乘坐学校立德楼电梯时,曾两天内被困电梯3次,后来便坐得少了,偶尔坐一次会遇上电梯门关不上或电梯缆线声嘎吱作响的情况。该建议获综保部朱岩留言回应,称已责成物业部门对电梯门、电缆开展检测维保。
9日,这名学生也向南都记者表示,目前乘坐电梯时“感觉还挺好的”。
一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专业的学生小黄(化名)告诉南都记者,在“人大刚子”账号出现前,同学们便对“刚子”书记的评价很高。“我们都很喜欢‘刚子’,他很关注我们的生活以及学习情况,之前还专门来过食堂检查。”
小黄表示,类似“人大刚子”等社交媒体账号的出现,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离决策层更近了。“能被听见是件幸福的事,而作为学生的我们有时能够不只是提问题,还能加入到学校治理中,也让我们对学校更有归属感。”
早有管理人员“触网”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中国人民大学,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学生互动的情况并非孤例。
据中国人民大学团委《青年人大》的官方账号,小红书账号“祚荣”,为中国人民大学餐饮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祚荣的账号。南都记者了解到,王祚荣早在十余年前,便通过微博分享新菜品。2023年起,他又通过小红书账号“祚荣”与师生互动,粉丝量已超两万。
“祚荣”会在账号中分享食堂新出的菜品,也会收集大家对食堂的建议。小黄告诉南都记者,“食堂各种美食上新,都会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之前有学生想吃鹅腿,他便启动了鹅腿研发工作。”
王祚荣的社交平台账号。
武汉工商学院校长孔建益曾在2021年9月的开学典礼中,向在场新生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据武汉工商学院官方公众号,4年里,学生发来的3万多条短信,涉及学习需求、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学生权益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校长回复。
对于学生反映的合理诉求,孔建益会亲自协调。“希望学校加强对学生考研和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辅导”“想退掉多选修的公共课”“图书馆闭馆时间能否延长”……在学生们的短信建议下,学校考研自习室增加了、图书馆闭馆时间延长了、选课系统能退课了。
“接地气”的高校领导,让学生们更加有归属感。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光向南都记者表示,“人大刚子”这类个人账号的开通,不仅拉近了校领导和学生的距离,也增强了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校领导和同学们都共同生活在校园中,是共情共担的同行者。”同时,这种扁平化的沟通方式有利于高校治理更加落地,真实反映学生诉求,解决他们更切实的问题。
针对高校治理方式,南都记者注意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曾指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
此外,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建立健全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的监管机制。
“走红背后也有隐忧”
然而,在“人大刚子”走红的背后,也有不同声音。
陈光介绍,事实上,大学里都设置有学生反馈诉求的渠道,例如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那么领导个人账号的突然走红背后,是否反映出传统校园治理中信息传递渠道的利用效率存在问题,或是渠道本身缺乏来自学生的信任。因此,造成了高校和学生沟通方面存在着问题。”
“当然,这是一次重要的探索。”陈光也肯定道,高校一把手以创新性和示范性的举动,打破校园的沟通壁垒,更重要的是为各部门提供了主动改变沟通方式、主动解决师生问题的工作方式。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夏增民则向南都记者表示,“人大刚子”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治校,确实有助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但弊端也很明显,“若未来有学校问题暴露,他应如何在社交媒体平台中回应?是代表个人还是代表集体?”
对于在“人大刚子”评论区,学校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回复行为,他提出质疑,若有工作人员下场处理学生意见,该账号应为工作账号,而不是个人账号。“而设置工作账号更好的选择应为校内平台,而不是社会平台。”
他建议,若想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应通过更加制度化、更正规的渠道去反映,比如说校长信箱、信访平台等。把校内事务暴露在社会平台上,有可能引起舆论反噬。“作为个人账号能够多倾听师生们的声音,是值得鼓励的,但应注意分清公与私的界限”。夏增民说。
张东刚。
这一新沟通渠道是否具有长效性?
“高校一把手以个人账号的方式,面对几万师生,并逐一在留言区回复每一个具体的生活问题,这是难以想象的。”陈光表示,因此,该账号的开通更多的是起到示范作用,告诉大家要以新的沟通方式,来展开校园工作。“我并不主张每一位领导都开账号,去一一回答学生问题。如果开账号的话,定位应该是以发布重要信息和配合学校治理为主,与学校各渠道形成一个沟通网络。”
陈光认为,“人大刚子”账号的开通,也启示其他高校应该有更好的互联网思维,了解青年学生需求,“我们不能够仅靠个人努力或热情,否则难以持续。”
他提出,要真正建立起一个常态化、制度化的网络沟通新机制,应该将其植根于高校治理机构的各部门中,梳理现阶段问题,确立优先级,并划分责任部门,明确办理时限。“再把线上、线下互动有效结合,针对问题及时解决,才有助于学校治理体系的持续发展。”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见习记者 付冰洁 南都N视频记者 敖银雪 实习生 王新瑞
长胜证券-长胜证券官网-陕西股票配资公司-免费杠杆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