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心放
王维(701或699-761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由此步入仕途。他参禅悟理,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旧唐书·王维传》载有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世人公认的诗佛,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得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王维是否和李白、杜甫一样,有爱情、亲情和友情的人间“三情”吗?
他甚或没有爱情——
王维的一生,性情恬静自持,能够随遇而安,没有李白那种热情奔放浪漫,也没有杜甫那种悲天怜人悯物,算个佛系之人。成年后,王维曾结过婚,但妻子在他大约三十岁时就过世了,没有留下子嗣,从此以后他也没有续弦,就这么独自过了一生。对于这段经历,他没有留下一个字,就连野史上也难见相关记录。可以这样认为,王维至少把爱情生活看得很淡,甚或没有,对于家庭和子嗣这些的认识,估摸和出家人的想法差不多吧?
但若认为王维是个毫无感情之人,那可是大错特错了。
他有醇厚的亲情——
王维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是他十七岁时写的,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古名句。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以东,故称“山东”。这首诗描述了他在异乡的孤独和在节日中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家乡的兄弟们相约在重阳节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在插戴可以避灾克邪的茱萸时,单单就缺少了自己,是多么遗憾的事哦。
在安史之乱中,来不及脱身的王维被叛军擒获,安禄山久仰王维大名,采取软禁的手段,强迫他做了“贰臣”。唐军收复长安后,唐肃宗对变节者秋后算账,王维也在被罚之列。
大弟王缙因辅佐李光弼镇守太原有功,此时已晋升为刑部侍郎。闻长兄遭难,他跪求皇帝,贬削自己官位以赎其罪,并以王维在此期间写的诗进行辩护,表明他是心向朝廷的,加之大臣们对皇帝的作法提出了异议。唐肃宗权衡再三,最终宽大处理,只将王维官降一级。但此劫之后,“贰臣”耻辱成为王维余生的隐痛。
761年春,王维预料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上书皇帝《责躬荐弟表》,恳请皇帝削去自己官职,换回在外任职的王缙回朝,兄弟俩朝夕相处,这样即使哪一日大限将至,也能“魂魄有依”,了无遗憾。当年夏,王缙获准回长安。但王维依旧没能等到与弟弟的最后一面,王缙行至凤翔时,噩耗传来,长兄与世长辞。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王维和他的弟妹们是多么伯仲情深啊!
他有珍贵的友情——
王维不满二十岁时就以诗文出名,在与李氏皇族的交往中,特别为岐王看重。早年在岐王的引见下,王维结识了唐玄宗的妹妹,虽然不少史料没明说,但笔者估摸十有八九是玉真公主。王维精湛的琴艺和高水平的诗文,令玉真公主折服。两人关系密切。王维在仕途中受过玉真公主的提携,当然据说有次被贬也与玉真公主有关。
担任大乐丞的那年,王维获罪,被贬为济州寺仓参军,随后官场失意长达十多年。后来他遇到担任中书令的张九龄,投去了干谒诗。唐时的中书令相当于丞相。干谒诗是自我表白和表扬的诗,唐时很流行,不少诗人在不得意时都写过,但分寸不好掌握,弄得不好会适得其反。张九龄是个大文人,十分欣赏王维投送的干谒诗,果断地起用了王维,任职中书省的右拾遗。由于他才情洋溢,很快就名满天下。张九龄罢相后,王维曾写诗赠他,张九龄回复“知己如相忆,南湖一片风”,从而可以看出两人不仅仅是上下级关系,更是亲密无间的朋友。
王维相处的年轻朋友很多,最有名的是裴迪。裴迪比王维小十五六岁,曾任尚书郎,两人交往长达二十多年,特别是在终南山隐居那段时间,两人来往十分频繁,常在一起泛舟、弹琴和赋诗。王维爱裴迪如子,裴迪敬王维为父,两人赠答和同咏的诗有三十多首。
裴迪在关键时候还帮过王维大忙哟!王维被安禄山囚禁时,裴迪到洛阳菩提寺去看他。王维给裴迪吟了一首《凝碧诗》,裴迪赶紧把它记录下来并收藏好。唐肃宗秋后算帐要打整王维时,裴迪不失时机地把《凝碧诗》拿出来,说这就是王维心向朝廷的有力证据,把王维的道德形象维护住了。唐肃宗看后“嘉之”。
王维与佛教禅宗的神会大师是好朋友。神会是禅宗六祖慧能的晚年弟子,南宗重要的传人与创建者,他的“无念禅”开启了王维,从此信仰了禅宗。上世纪末,禅宗六祖慧能的真身在广东南华寺,笔者曾去参拜过。
长胜证券-长胜证券官网-陕西股票配资公司-免费杠杆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